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中国平安38.8亿投入长期服务计划 覆盖8.3万员工
险联社 · 2025-09-20导语中国平安的激励机制分为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和长期服务计划,前者主要针对核心高管等关键人员,后者包括了高管在内的更多人员。
9月18日,中国平安(601318)发布公告,正式披露其2025年度长期服务计划已通过二级市场完成股票购买。
公告显示,2025年度长期服务计划购入H股7461.5万股,购股均价51.87元,耗资38.8亿元,本次购股资金全部来源于员工应付薪酬额度。
从参与范围与持股分布来看,计划覆盖了83024名核心人才,其中公司董事、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有该计划下188.2万股,占计划总份额的2.52%;其余7273.3万股由普通核心员工持有,占比达97.48%。
这也是平安连续第二年将员工持股计划转向港股市场,与2024年相比,2025年计划的资金投入总额与参与人数均实现回升。
不过,长期服务计划设置了严格的长期约束机制:
参与人员需在从中国平安正式退休后,方可提出计划权益的归属申请,经公司审核确认并完成相关税费缴纳后,才能最终获得权益归属。
除了长期服务计划,中国平安还有核心人员持股计划,该计划只覆盖董高监等核心关键人员,2025年的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在今年6月份完成,购入A股股票1138万股,成交均价53.19元/股,合计金额6.05亿,涵盖核心关键人员共2263 人。
与长期服务计划不同,核心人员持股计划资金来源于员工的薪酬收入及业绩奖金额度,而且锁定期为1年时间(2025年6月20日至2026年6月19日),锁定期满后,计划持有人实际可归属的股票数量根据业绩达成情况确定。
早在2004年,中国平安就开始探索对核心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。
2004年中国平安建立了虚拟股票增值权形式的长期奖励计划制度,经过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批准,对绩效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及若干主要员工实施长期奖励计划。
虚拟股票增值权就是公司不根据此计划发行股份,也不需要从二级市场回购股份,而是以市场价制定一个授予价格,到期时向在职参与者支付现金。
2004年,首次授予时根据H股上市时发行价(港币10.33 元)作为授予价,授出4192万份。2005年授出1572万份,授予价为港币12.47元;2006年授出1572万份,授予价为港币21.5元。
2007年,该计划完成首次支付,总额达人民币5亿元,占当年净利润的2.6%。
2008年度,没有新授予的虚拟股票增值权形式的长期激励计划。
2014年10月,中国平安首次推出“核心人员持股计划”,主要针对中国平安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的核心人员,为本持股计划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计划,以法律法规允许的途径购买和持有中国平安股票。
这一计划在201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审议通过,2015年3月完成。共购入A股405万股,购入均价为77.02元/股,总金额合计为3.12亿,涵盖839人。
2018年10月,中国平安在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基础上,正式推出“长期服务计划”,与核心人员持股计划相比,长期服务计划在覆盖范围上,从“核心管理层及少数关键岗位”扩展至“大规模核心人才”,参与人数从“数千人级”跃升至“万人级”;在锁定期限上,首次引入“退休后归属”的严格约束,彻底规避短期套利;在激励强度上,购股资金全部来源于员工应付薪酬额度,让激励与员工个人贡献更紧密挂钩。
2019年,第一期长期服务计划落地,参与人数31026人,购入A股5429万股,交易均价为79.1元/股,总金额42.96亿。2021年,中国平安长期服务计划涵盖人员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,达到了90960人。
2024年,由于港股出现大幅折价,中国平安长期服务计划改购H股股票,当年共计买入1.1亿股,花费38.5亿港币,均价38.85港币/股。
平安员工激励机制的演进反映了中国保险业人才竞争的升级过程,建立了利益共享的治理结构,累计350亿元的投入规模、超过50万人次的参与广度,使得员工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,也为平安构建了人才竞争优势。
中国平安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