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银保趸交大爆发!五大上市险企半年狂揽858.6亿,超去年全年
险联社 · 2025-09-18导语2025年上半年,五大上市险企的银保趸交业务彻底摆脱此前的收缩颓势,迎来“爆发式增长”。
2025年的人身险市场,银保渠道的热度堪称“一枝独秀”。
从二季度起,银保新单保费便开启攀升模式,到7月时,其市场份额已突破64%,规模更是个险新单的两倍有余。
在这场银保热潮中,“趸交业务”的爆发式增长尤为抢眼——所谓趸交,即投保人一次性缴清全部保费的缴费方式,与分期缴纳的“期交”相对,具有缴费便捷、短期资金归集效率高的特点。
而中国人寿、中国平安、中国太保、中国人保、新华保险这五大上市险企,正是推动这场趸交热潮的核心力量。
五大上市险企半年狂揽858.6亿,超去年全年
若将时间拉回四年前,五大险企的银保趸交业务还处于相对平稳的波动状态。
2022年,太保寿险以254.67亿元的趸交保费领跑行业,人保寿险、新华保险紧随其后,分别达到190.88亿元和202.98亿元;相比之下,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则显得相对低调,趸交保费规模分别为119.42亿元和21.25亿元,与头部梯队存在明显差距。
进入2023年,市场格局略有调整:太保寿险依旧稳居榜首,趸交保费为242.67亿元,虽较前一年略有回落,但领先优势仍在;中国人寿则迎来显著增长,从2022年的119.42亿元大幅攀升至194.56亿元,跻身第二梯队;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则呈现小幅回落态势,分别为166.36亿元和170.85亿元;中国平安虽从21.25亿元涨至75.60亿元,涨幅可观,但绝对值仍与头部企业差距明显。
到了2024年,五大险企的银保趸交业务整体转向收缩,呈现集体下滑趋势:太保寿险降至172.33亿元,中国人寿跌至107亿元,新华保险、人保寿险也分别回落至110.32亿元和128.44亿元;唯有中国平安逆势小幅上升,增至96.20亿元,但并未改变行业整体收缩的态势。
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5年上半年,短短半年时间里,五大险企的银保趸交业务彻底摆脱此前的收缩颓势,迎来“爆发式增长”。
其中,新华保险成为最大黑马,趸交保费从2024年同期的28.20亿元飙升至138.35亿元,涨幅高达390.6%;中国人寿同样表现强劲,从49.26亿元涨至200.28亿元,实现数倍增长;太保寿险和人保寿险也不甘落后,分别从92.71亿元、124.68亿元增至201.98亿元、143.9亿元,涨幅均十分显著;唯有中国平安成为例外,从62.79亿元小幅降至59.15亿元,逆势下跌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场上半年的“爆发式增长”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——2025年上半年,五大上市险企的银保趸交保费合计已超过去年全年总和。
这一数据不仅直观展现出银保趸交业务的强劲复苏势头,更折射出2025年保险行业渠道策略的明显倾斜,银保渠道在填补个险缺口、拉动保费规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。
为什么趸交业务会迎来爆发?
2025年上半年五大险企银保趸交业务的爆发,并非偶然,而是市场需求、政策环境、企业战略与渠道协同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从消费者需求来看,宏观经济波动与利率下行背景下,大众对“稳健”的需求显著提升。趸交保险产品一次性缴费、长期锁定收益的特点,恰好契合了客户对资产安全增值的诉求,尤其吸引了对市场波动敏感、追求低风险配置的群体,为业务增长提供了市场基础。
政策层面,“报行合一”政策的深化落地至关重要。此前银保渠道的手续费恶性竞争被有效遏制,险企无需再为抢占渠道投入高额成本,得以将资源转向产品优化与服务升级,比如推出更贴合银行客户需求的趸交产品,银保业务的价值逻辑更清晰,自然成为险企发力的重点。
对险企自身而言,这更是应对个险渠道颓势的战略选择。2025年上半年行业个险新单仍呈两位数负增长,国寿、平安等头部公司跌幅超20%,个险“造血”能力减弱。而银保渠道依托银行网点与客户基础,能快速填补保费缺口,趸交业务又能短期回笼大量资金,成为险企稳住规模的“应急抓手”,像新华、国寿均通过加码银保趸交,实现了业务的快速补位。
银行端的推动也不可或缺。随着金融竞争加剧,银行亟需拓展中间业务收入,银保合作成为重要路径。银行不仅通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保险销售能力,还利用客户数据分析精准匹配趸交产品,甚至将其纳入客户资产配置方案,双方协同效率提升,直接助推了趸交业务的放量。
五大险企 银保趸交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