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因为一颗电池赔给美国男孩1.4亿!国内这家险企扛下天价账单
险联社 · 2025-07-11导语一则看似普通的产品安全事故,最终演变为保险业的天价赔付案例。
一则看似普通的产品安全事故,最终演变为保险业的天价赔付案例。
苏黎世财产保险(中国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苏黎世财险(中国)”)昨日披露的重大赔付公告显示,因一款出口美国的空调遥控器电池被6岁男童误吞导致永久性伤害,其作为超赔层保险人承担了折合人民币1.4128亿元的赔偿责任。
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国内单笔产品责任保险赔付纪录,更给中国出海企业敲响了风险警钟。
从意外事故到天价和解
时间回溯至2022年7月,美国一名6岁男童在家中误吞空调遥控器内的纽扣电池,造成胃肠道永久性损伤。其家属随后对遥控器生产企业——一家中国出口商提起诉讼,索赔金额高达1.252亿美元。
这场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,因涉及跨国产品责任、未成年人重伤等因素,迅速升级为可能动摇企业根基的法律危机。
2023年4月,苏黎世财险(中国)接到被保险人报案后,启动了超赔层保险的应急响应机制。作为商业综合责任险的超赔层承保方,其介入不仅涉及赔偿金额核算,更需应对美国复杂的诉讼程序。
据了解,美国陪审团在类似案件中常倾向于高额惩罚性赔偿,涉案律师团队评估后认为,若进入庭审阶段,最终赔偿金额可能远超原索赔额。在此背景下,双方于2024年达成4000万美元的和解协议,较原索赔额缩减近七成,但仍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产品责任纠纷中的标志性案例。
2025年6月,苏黎世财险(中国)完成了全部赔付,其承保的超赔层保单责任限额彻底用尽。这意味着,在基础层保险已赔付的基础上,该公司承担了近半数的和解金额。
超赔层保险:企业风险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
此次案件中频繁出现的“超赔层保险”,是理解这起天价赔付的关键。
作为商业综合责任险的重要组成部分,超赔层保险如同“保护伞的保护伞”——在基础保险额度用尽后,才启动赔付责任。这种分层保险模式在欧美市场极为常见,能帮助企业应对超出预期的巨额赔偿。
具体到本案中,被保险人显然构建了“基础层+超赔层”的保险组合:基础层保险覆盖常规风险,而苏黎世财险(中国)承保的超赔层则应对极端高额索赔。数据显示,该超赔层保单在此次赔付中全额用尽,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海外市场风险的预判仍有不足。
值得关注的是,苏黎世财险(中国)通过再保险机制缓冲了此次赔付的冲击。其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,当期最高单笔赔付在再保分摊后降至2100万元,再保摊回比例高达85%。
这种“保险再保险”的风险分散模式,既体现了国际保险集团的风控能力,也暴露出国内险企在承接高额风险时对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依赖。
此次1.4亿元赔付案的终极启示在于:当“中国制造”走向全球时,风险防控体系必须同步升级。
企业不仅需要完善产品设计,更需构建多层次保险保障、熟悉目标市场法律环境。毕竟,在全球化时代,一枚纽扣电池的安全隐患,可能在异国他乡演变为摧毁企业的“蝴蝶效应”。
苏黎世保险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