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存款利率跌入“1%”时代,分红险为何成理财新宠?
险联社 · 2025-06-13导语这场“存款搬家”的背后,分红险究竟靠什么抓住了投资者的心?
当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0.95%,三年期利率仅1.25%时,银行储蓄曾经的“稳稳幸福”正在褪色。
自2022年4月以来,存款利率经历七轮下调,彻底进入“1”时代甚至“0”时代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以分红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却逆势走红——2024年近三成消费者增加了储蓄险投资,一季度新推出的寿险产品中分红型、万能型占比近四成。
这场“存款搬家”的背后,分红险究竟靠什么抓住了投资者的心?
分红险凭啥成“香饽饽”?
“以前10万存三年能拿7750元利息,现在只能拿6500元,每月少赚20多块。”储户李女士的感慨,道出了存款利率七连降的无奈。
与银行存款“利率随市场波动”不同,分红险的保底利率是写入合同的“硬承诺”。哪怕未来市场利率继续下行,投保人至少能拿到2%的年化收益,这对厌恶风险的中年群体吸引力十足。
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透露:“最近不少客户到期的百万存款都转投分红险了,看中的就是锁定长期收益的特性。”
更关键的是分红险的“双重属性”——既有身故保障功能,又能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红利。数据显示,2024年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.19万亿元,同比增长15.45%,其中分红险贡献了重要增量。
“给孩子存教育金,既怕股市波动又嫌存款利息低,分红险至少能保证本金安全,还有机会多赚点。”苏州的任女士去年将家庭25%的资金配置了分红型年金险。
分红险要逆袭了?
谁能想到,如今火爆的分红险曾经历长达数年的“低谷期”。
2019年前后,固定收益型保险产品占据市场主流,分红险因收益不确定性遭冷遇。但随着存款利率持续走低、银行理财破净频现,分红险的“攻守兼备”特质突然成了优势。
“保底收益能抗通胀,浮动分红能博更高收益,这种‘进可攻退可守’的设计,刚好契合当下投资者的心态。”某保险经纪公司分析,2024年消费者对“保本”的关注度同比提升37%,而分红险的“保底+浮动”模式,完美平衡了安全与收益的需求。
产品形态的创新也让分红险更“接地气”。过去分红险多为终身型,资金流动性差,现在不少产品增加了“保单贷款”功能,急需用钱时可贷出现金价值的80%;部分快返型分红年金险,缴费5年后就能开始领取,灵活度向银行理财靠拢。
“我买的分红险每年能领一笔钱当旅游基金,保底收益比存款高,去年还多拿了2%的分红。”35岁的IT从业者王先生晒出了保单收益。
险企扎堆分红险背后藏着啥“算盘”?
今年一季度,新上市的170款寿险产品中,分红型、万能型占比近四成,而在年金险中这一比例超三成,较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。
推分红险,险企其实有本“精明账”。一方面,固定收益型产品面临利差损风险——当投资收益低于承诺的利率时,保险公司会亏损。日本90年代的“寿险破产潮”就是前车之鉴。
而分红险的浮动收益设计,能让保险公司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给消费者,减轻负债端压力。数据显示,2024年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已从2.34%下调至2.13%,监管引导行业向浮动收益转型的意图明显。
另一方面,分红险更符合监管导向。2024年10月起,新备案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为2%,较此前的3.5%大幅下调,但监管同时鼓励“随市而动”的分红机制。
“现在我们的分红险会定期公布投资组合,让客户清楚钱投在了哪里。”某险企产品总监透露,透明化运作能增强客户信任,也让险企在资产配置上更灵活。
买分红险要避哪些“坑”?
虽然分红险热度高,但投资者也得擦亮眼睛。
首先,保底收益≠实际收益。合同里写的2%是“底线”,但浮动分红并不固定——2024年头部险企的分红实现率多在90%-110%,但中小公司可能更低。“去年有客户以为分红能到4%,结果实际只有2.5%,就是没看清条款。”某银行理财经理提醒。
其次,短期退保可能亏本金。分红险前期现金价值增长慢,若买了3年内退保,可能只能拿回70%-80%的保费。“有客户急用钱退保,一算账反而亏了好几千。”有保险规划师建议,分红险更适合5年以上不用的闲钱。
最后,别忽视保障功能。不少人买分红险只看收益,却忘了它本质上是寿险。“给孩子买的分红教育金,其实包含身故保障,虽然用不上,但也是份安心。” 有保险经纪人强调,买分红险时要算清 “保障 + 理财” 的综合价值,别只盯着分红数字。
分红险
-
腾讯微博
参与讨论
发表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