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安危不贰其志 险易不革其心 ——2025全球救援服务论坛在京举办

· 2025-03-21

导语全球救援服务论坛今年已是连续第九年举办,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品牌公益盛典。面向全球直播。

第十一届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发布会3月20-21日在京举办。在期间举行的2025全球救援服务论坛上,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、行业精英、企业代表100余人与会,围绕全球救援服务的新发展、利用科技手段为健康风险监测服务、如何提升双向救援服务能力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。

2025全球救援服务论坛现场

本届发布会由江泰国际合作联盟、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办、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支持、长江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。全球救援服务论坛今年已是连续第九年举办,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品牌公益盛典。面向全球直播。

在全球化的大潮中,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。然而,海外安全风险日益凸显,如何构建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一大课题。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,全球救援服务正以更包容、更智能的态势,带给“走出去”人们贴心关怀的同时,自身也思考着如何引领行业导向、实现新的突破。

“非洲守望计划”将成为新风向标

“近年来,全球救援服务的创新发展步伐加快,不论是专业服务能力、技术手段和效果,都呈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趋势,一个全新的救援服务发展新时代已经到来。”在论坛致辞中,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席沈开涛认为,“非洲守望计划”将成为全球救援服务的新风向标。

江泰全球救援联盟主席沈开涛致辞

他介绍,“非洲守望计划”是江泰救援服务有限公司在非洲深耕数年后,推出的一个预案式、主动式、体系化的紧急救援服务接入方案。计划具备三个显著特点:

一是本地扎根越深,救援服务覆盖越广。传统救援服务是围绕世界范围内流动性客户产生的救援服务需求,对应在全球以点状布局救援机构、救援资源。沈开涛谈到,“非洲守望计划”针对当地复杂的安全形势,立足本土救援资源,在54个国家、100多个城市组成了救援服务主干网,为在非洲工作的几十万中国同胞,提供高效、快速、专业的救援服务。

二是服务场景越多,满足救援需求越实。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,引发的全球动荡、竞争冲突等风险,已经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。“非洲守望计划”打破传统救援服务的边界,扩展了包括四项专属服务,八项特色服务,涵盖了从风险识别、风险预警、风险处理及紧急救援等全方位综合服务。沈开涛强调,这是创新全球救援服务的重要标志,也是现代救援服务模式的全新开端。

三是预案式服务越强,救援响应能力越高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不确定之中,涉及风控、安保、疫情、网络、法律、健康监测及风险预警、出行及生活辅助的各类救援需求随时发生。据了解,“非洲守望计划”打造专属预案式服务,提前匹配梯级救援资源、打通紧急救援通道、生成紧急救援预案、预先接入紧急救援服务平台等,为全球普及专属预案式综合救援服务提供了样板。

“非洲很美,拥有很多机遇;非洲很远,有很多风险也面临很多挑战。”江泰国际合作联盟非洲区代表孔伟从“非洲守望计划”谈到海外安全保障新体系建设时认为,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,海外安全保障需求越来越迫切。

江泰国际合作联盟非洲区代表孔伟发表演讲

据了解,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《中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》规定,国家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、紧急救援机构、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参与领事保护与协助相关工作。

孔伟介绍,非洲救援的特点是资源少、条件差、费用高。作为保险与救援专业机构,“非洲守望计划”就是江泰国际参与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的最新探索。

“守望计划”是大救星非洲区服务中心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十周年及《中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》实施之际,面向所有非洲国家华人组织、企业和个人推出的紧急救援服务接入方案。

“守望计划”预计实现四个目标:聚焦非洲中国同胞的风险防范、构筑非洲本土化救援服务体系、增强非洲中国同胞的应急效能、保障非洲中国同胞的生命安全。

“守望计划”的四个“预先”任务:预先匹配梯级救援资源、预先打通紧急救援通道、预先生成紧急救援预案、预先接入大救星救援平台。

对于海外安全保障新体系的建设,孔伟认为,海外安全保障体系由资源、技术、产品、服务、预防、预案、应急和保障体系构建。

他介绍,新体系将提供除了医疗机构推荐、国际医疗送返、紧急医疗转运和身故善后处理等四项基础服务外,还将提供出行风险建议、风险预警、安全风险评估、国别安全报告、紧急撤离、健康监测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传染病防控等八项特色服务。

健康监测预警:救援服务新突破

目前,全球老龄化国家已达100多个。中国是进入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,传统的被动式医疗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。沈开涛介绍,目前,在高科技的加持下,健康风险监测预警服务应运而生,其特征有三:

一是技术驱动让生命救援效率飞跃提升。随着人工智能进入救援行业,AI算法、大数据模型可快速分析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海量数据,高效整合多方信息和救援资源;依托无人机、北斗导航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,为全球救援提供精准定位,承担复杂高危救援任务;采用VR模拟救援场景,提升高强度救援水平,为制定救援预案和决策提供支持。

二是开展重点人群的未病预警、监测及测评。通过“智能监测设备+健康监测预报系统+在线问诊+保险保障+全球救援”一站式全流程综合慢病管理服务方案,实现全生命健康周期的管理,为实现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。

三是普适化、公平化的健康生命救援服务成为可能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风险预警、应急预案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;一些贫穷国家和地区缺乏财力和能力。但是,依靠科技手段建立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监测服务,能及时预警潜在风险;低成本、便携式、穿戴式的医疗设备的使用,为人类提供基本的诊断及治疗手段;无人机及自动化配送系统,确保医疗用品、防疫物资在灾难或重大事故时,更快运送到偏远地区;人工智能及大数据,可以实现全球合作和知识共享。

会上,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启明教授围绕“打造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”演讲时介绍,近四年,全球心血管疾病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,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死亡率首位,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以年均10%的速度增长。他认为,“科技赋能,以人为本”是构建未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。

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发表演讲

在救援服务领域,如何为重点人群提供全流程、可视化、及时高效的健康风险监测预警服务是业内共同关注的话题。

张启明谈到,以医院为中心,以疾病治疗为导向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。而全流程、可视化、及时高效“健康监测风险预警综合服务平台”的出现,为救援服务带来了新突破。

他介绍,该平台针对重点人群,建立一站式全流程综合慢病管理服务方案,为用户提供健康监测、定期检查、疾病预警、医生线上医疗咨询、医疗救援、医疗费用直付/垫付、医疗费用报销、院后康复、线上购药送药、慢病管理等综合服务,实现对用户全生命健康周期的管理。

提升双向救援服务能力

在中国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的同时,来华投资与旅游的外籍人士也逐年递增,提升双向救援服务能力有待继续完善。

2024年12月免签政策的放宽,来华外国人激增。今年3月13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介绍,去年超过2000万外国人免签入境中国,同比增长112%。中国已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,对54个国家过境免签延长至240小时。其中,通过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的总人次超339万,同比增长1200%。

目前,随着来华外籍人员日益增多,入境或常驻中国已成为常态,对中国的医疗服务也带来了更多挑战。如何构建本土化的医疗健康体系,保障外籍人员的生命健康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来自寰宇保险公司的代理高级咨询师勒内里围绕“构建本土化医疗健康体系、提升双向救援服务能力——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医疗服务”的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。

寰宇保险公司代理高级咨询师勒内里发表演讲

他谈到,目前,三甲医院医疗水平优异,但外籍人员在中国就医存在诸多不便之处:直赔体验不好、存在语言障碍、公立医院环境欠佳、文化差异和诊断结果不一致。

其具体表现为,一方面,外籍人员无法参与全民医保;另一方面,全民医保的保障范围与外籍人员的需求存在差距;外籍人员对中国四级医疗体系不熟悉,导致在投保健康医疗险时存在困难;居住在三四线城市的外籍人员,在选择合适的就诊医院时也会遇到困难。

另外,勒内里补充到,2023-2024年度,中国市场的家庭国际健康医疗险成本平均上涨约18%;某些医院的咨询费用甚至高于美国;外资公司往往对其在华工作外籍员工的健康医疗险成本存在误判;许多外派人员不愿意为获得长期保障而支付必要的费用。

对此,他提出三条建议:

一、双向救援服务能力实现双赢,需要深度合作:构建双边、多边合作体系,应该建立一套服务标准、服务流程。

二、资源搭建:整合资源,构建救援资源共享平台,吸引多方共建,培养多语种人才。

三、科技赋能:建立可以对接中国医疗系统的电子平台,建立综合保险服务平台。

与会嘉宾纷纷表示,2025全球救援服务论坛直面全球挑战,以中国方案回应时代命题。“非洲守望计划”深度融合AI与本土救援网络,为“一带一路”筑牢安全屏障,为全球南方风险防控提供实践范本;健康监测预警体系以科技弥合医疗鸿沟,践行生命至上理念;面对外籍人员激增,双向救援能力的提升将彰显中国开放治理的智慧,推动国际协作标准化。沈开涛指出,这场对话不仅是行业革新的里程碑,更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注入了东方智慧,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。

  • 腾讯微博

参与讨论

发表

热门评论

暂无相关评论!

Copyright©2015 xlsh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5030581号 天津如是互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